维丹阁 >风水知识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泰国。缅甸等北部山区!当地哈尼族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哈尼族4391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呢。3022下面快点来了解看看吧,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起源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镇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县,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

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秦汉时期称“昆明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称“和蛮”!元朝称“斡蛮”,“斡泥”!明朝称“窝泥”、“和泥”,清朝2615称“和泥”!“窝泥”!“禾尼”、

哈尼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的出现及其分布变化!反映了历史上他们迁徙流动的情况,名称虽多、其音义却基本一致,均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同或相近?都从“和”音!其义仍为“和人”!

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人”、中6680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人数较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民族统一的名称、

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南迁说!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

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4944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

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4170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

后因遭异族侵扰。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滇池昆明一带!再经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区。一条自滇西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

近百年来,哈尼族人民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都归于失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革命斗争才逐渐走向胜利,早在大革命时期!今开远,蒙自,个旧等县,市就已经有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继而扩大到滇东。滇西各县。

1930年左右?哈尼族主要聚居的墨江县!是当时云南地下党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党组织了读书会,“穷人相帮会”等活动,教育和培养了广大贫苦农民及许多优秀的哈尼族知识分子!在哈尼族地区撒下了革命的火种!1947年底!中1921共滇南临时工委在个旧秘密建立,()

次年、在元江彭泽正式建立红河地区的游击武装。这支队伍东征西战、不断壮大!1948年正式编组成“云南人民讨蒋自救自卫军第三纵”!得到了哈尼族人民的极大的响应和支持!党领导下的哈尼族地区的人民游击武装,迅速燃起了革命斗争的燎9619原烈火,迎来了全国解放的伟大胜利。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8573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2010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好收色: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

天。多至半月!有条2617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这天,卡0802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母亲节: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一种传统性的节日。

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在老人节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传9983统服饰、用独特的舞蹈和丰盛的酒宴为村寨中的老人庆祝节日,

哈尼族婚俗

一夫一妻制是哈尼族的7821基本婚姻制度、弃妻再娶要向前妻和舅家赔礼!历史上有姑表优先婚配的习俗。但堂兄妹不许婚配,同姓一般不通婚、青年男女在婚前可自由交往、谈情说爱,结婚需双方父母同意、双方情投意合、就请媒人说亲,女方家长同意后,男青年要到女方家参加生产劳动。喝订婚酒,择定日子下聘迎娶,迎娶时。男家要组织迎亲队。女家有对等人数送亲、晚上。燃起篝火!青年男女围在篝火旁!边唱边跳、热闹一夜!新娘有“哭婚”的习俗、出嫁当天早上!新娘,陪伴的姑娘和媳妇聚在新娘房间哭诉、已婚妇女教新娘到婆家后的礼节规矩,未婚姑娘祝贺新娘美满幸福,新娘则与她们道诉别情!9632向长辈请教生活经验,祝女伴们早结良缘,哈尼族允许赘婿上门!联姻一般要门0254当户对、故多为包办婚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实施后、婚姻0969习俗已有很大改变!特别是姑表优先婚配的习俗杜绝!自由恋爱成婚的日愈增多。包办婚姻日渐减少!

哈尼族建筑

住房一般分正房和耳房。有的还辟有地厅!组成四合院。7409正房为木架结构的楼房。一石垫基。土基砌墙。房顶盖茅草或闪片!楼上堆放粮食和瓜菜,楼下为住房、左右耳房皆用泥土捶为平顶作为晒场?称为土掌房、若有较多儿女即住右耳房!左耳房为厨房!与正房平行者称为地厅?一般为茅草盖顶的楼房、楼上堆放柴草农具!楼下关牲畜、清贫人家通常只有一幢茅草楼房!楼上住人及堆放粮食瓜菜,楼下关牲畜及堆放柴草农具!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大多数哈尼族住上了有楼有厦的瓦房!

服饰编辑

哈尼族穿着用布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纺线不用纺车。一不占用专门时间。妇女在赶集和出工的路上!一边走路一边用纺锭把棉花捻成粗细均匀的线、所织的土布!紧密牢实,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织染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大裤裆裤。以青布裹头。女子服饰因自称而异:“豪尼”女子穿粗布满肩长衣服。长至膝盖。下摆左右开口至腰部。胸前上端镶彩色滚边、满肩边缝有红,黄。绿几种颜色的花纹!系筒裙。裹蓝布包头,包头边的边上绣锦线,后端边上绣红绿黄花纹,未婚女子腰系白腰带、婚后改系蓝腰带!一般打护腿。“碧约”女子身穿长衣和自织自染自做的藏青色土布筒裙。小帽或包头布上镶银泡珠。颈挂银链!喜戴流苏耳坠,银镯!未婚者头戴青布小帽,腰系白色或粉红色围裙。已婚女子发辫缠于顶。并于青布包头。“西摩洛”妇女身穿黑衣?无纽扣而钉成排银泡。腰系白短裙,用布裹头、绑腿、中华人民共和国1200成立以来,除老年人还保持原来的服饰外,年轻人都已逐步改穿现代装。

哈尼族礼仪

哈尼族普遍敬重长辈、吃饭时。好菜放在老人一边,让老人先尝!儿女要给老人斟酒!盛饭、双手捧上!在山间田野劳动休息时喝水,要让年长的先喝。如果人多、按年龄大小顺序饮用,当劳动归来!晚辈要给老人端茶水!递上水烟筒!

哈尼族热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总是含笑问候、让路。并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做客!客人到家。全家老小都要起身让座、很快捧出一碗“焖锅酒”。客人饮过酒、主人会喜笑颜开地倒上一怀浓茶,倾心交谈、对客人必用最好的饭菜盛情款待!进餐时。先给客人斟酒,当给所有人斟完酒后、还要给客人再斟一次。7454以示酒源不断!吉祥幸福。若是逢年过节到哈尼人家里作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团圆的糯米粑粑到火塘边烘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双手捧给客人、客人上路。4689主人一直送到村边,

哈尼族禁忌

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8070护火种长久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哈尼族有许多禁忌、如产妇分娩,忌9703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等等、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相关文章推荐:

您还可以浏览








你可能也喜欢: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猜你感兴趣